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光影幻化中,有他的音樂生命剪影 - 張弘毅



時間停格在2005年5月11日的上海,曾替台灣新電影浪潮有過莫大貢獻的張弘毅老師安息在那個有著梧桐樹的城。那是大量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的年代,我們讀詩,談小說,文字像空氣和水一樣的自然和重要。而從民歌浪裡行來的音樂人,正是黃金歲月,開始把他們一個又一個的夢和理想,落實在一張又一張質量兼具的有聲作品中,張弘毅也是。

##CONTINUE##日子過了許久,情懷與夢想早就遠離。當我們不再沉迷於影像中的美好和動容,他也漸漸被遺忘。太多的紅塵俗事讓我們都忘了他曾經跟我們的青春那麼的近,他的音樂和那一幕幕的戲夢人生曾那麼樣的交融。

最初是1982年的新格合唱團的「重唱台灣歌謠」,將土地的情感與民謠的豐饒,以可親的表現手法呈現。而在娛樂不若現在豐富的年代裡,我們都曾那麼樣專注的投入老三台驕傲的八點檔,向朝聖般的每晚守候在螢光幕前,隨著劇中人的喜悲而悲喜,為那寫的扣人心弦的主題曲而落淚。台視的「玫瑰人生」、「還君明珠」,中視的「希望之鴿」,華視的「花月正春風」、「流離人生」,一齣齣精采的戲,一段段歌聲的回憶。

是青春期對性的迷惘、對慾的渴望。我們在大戲院裡訝異於李昂赤裸告白,卻又止不住愛愈來襲時的騷動好奇,女人情慾的流動在潘越雲的歌聲中變成了一種不知所云的囈語。迷茫中,有徐明和蘇明明交疊的身影,那是「暗夜」;三零年代的上海,張愛玲筆下的吟悌踩著齊豫的歌聲,在張弘毅的音符中緩步挪移,幽幽忽忽地開展她曲折一生的序曲,那是「怨女」;滾滾紅塵中退居西南一隅的女子,把愛恨癡嗔透過青澀的容哥兒畫成了一縷嘆息。張毅、楊惠珊以及張弘毅讓白先勇筆下的一段傳奇再現,那是「玉卿嫂」。女人百轉千迴的心思,都得以在他的音符裡找到棲息之所。

改編自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香港導演麥大傑的電影作品「國四英雄傳」,讓剛脫離聯考桎梏的我們完全感同身受。張弘毅改編自韋瓦第「四季」的電子配樂中翻飛著各色教科書,仍然帶著令人喘不過氣的窒息。打開已絕版的怨女電影原聲帶,歌詞本李行文的三位大師─作家朱西甯、導演但漢章,以及音樂創作人張弘毅,竟都已不在人世間。慨嘆天地有時窮盡,幻化的雖然是軀體,不變的卻是對藝術的執著和堅持,一如他音樂裡的善美和我們過往曾有的點滴,都叫人片刻難忘。

以上圖片擷取自演唱會官方網站;文字取自演唱會所販售之節目單

沒有留言: